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表
| 政府收入 | 企业收入 | 居民收入 |
2003年 | 17.9% | 20.4% | 62.1% |
2008年 | 21.4% | 21.5% | 57.1% |
2015年 | 24.75% | 23.8% | 52.82% |
注: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为65%。
(1)概括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延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有利于未来不同阶层消费需求的平衡增长。对于收入分配的改革,有网友指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应该的,一定要务实!但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高收入人群的税收问题,只有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只有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观点进行评析。
分享经济是资源所有者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主要是互联网平台)与他人分享,盘活资源,取得收入的经济现象。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2016年2月发布的我国首部分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近两年,我国分享经济领域从业人员年均增长速度在50%以上,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分享经济还将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分工与组织变革,涉及的领域之广、人员之多前所未有。
资源的闲置与分配不均是分享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充分调动分散的闲置资源、集中解决现有市场难以消化的巨大需求,成为一块值得挖掘的大金矿。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则是分享经济得以发展的现实因素。互联网平台将分散的供给与需求统一对接,降低了交易成本,让各类服务更加便宜、便捷。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分享经济的主要特征,并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支持分享经济发展的理由。
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大多依靠“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求上位、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忽略了技术和质量这个根本,而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实,“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而且能够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从用户的需求、体验出发,继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都有可能跨出一大步。真正的融合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而是在冲击和适应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相互的促进和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坚持“工匠精神”。
2016年,国企改革将沿着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完善国企薪酬激励、加快国企兼并重组四大改革重点推进。具体而言,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将在国企分类监管、权力清单等领域突破;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主要是通过股权换机制,通过股权结构不断优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国企薪酬体系、激励机制改革有望加速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等文件有望快速出台,且“力度超出预期,值得市场期待,其中员工持股比例有望超预期”;国企兼并重组指向国企“提质增效升级”等发展方向……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经济意义。
“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下列能够产生“挤进效应”的举措有
①发展公共事业,改善投资环境
②降低税率,加大财政补贴
③国家增发纸币,加快货币流通
④下调利率,减少居民储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情况的是
①发挥财政促进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②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增加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