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中国历史上不乏能工巧匠: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艺精湛的鲁班……。如今,中国制造也经过...

中国历史上不乏能工巧匠: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艺精湛的鲁班……。如今,中国制造也经过数十年发展,早已蜚声海外。但近年来,中国人争相到海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牙膏、洗发水……让“中国制造”颜面尽失。其原因之一就是“工匠精神”的沦落。痛定思痛,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使中国制造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

(2)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创新需要“工匠精神”。请从民族精神的角度为培育我国“工匠精神”提出两条建议。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人们恢复和发扬敬业、精益求精、创新的执业操守,从而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能够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全社会形成“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培育“工匠精神”,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水平,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答案示例:永远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要求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设问范围明确,设问指向具体,属于原因类的题。解答时,通过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可从:文化总的作用,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方面,展开具体作答。 (2)此题要求从民族精神的角度为培育我国“工匠精神”提出两条建议,设问灵活,属于开放性的题。解答时,围绕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创新需要“工匠精神”,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永远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等。 考点: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民族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达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达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好的社会风气离不开好家风,好家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一环。

结合材料,简述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

 

查看答案

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在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201511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从单纯的需求刺激,到需求和供给“双轮驱动”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201510月,屠呦呦成为中国“本土选手”首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为寻良药,她苦读医籍药志,从古医古典文献《肘后备急方》中获取灵感,并走访中西医专家,展开实验研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屠呦呦如是说。

(1)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法联系观的?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谈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漫画《相互“关照”》主要告诫我们

 

A.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查看答案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