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文化体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材料一: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例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几乎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到其思想源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及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材料二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如“撞人不逃”倾其所有医治对方的“仁义哥”“被撞不赖”反为对方找工作的“厚道翁”“洪水中救人”不顾家的“锤子哥”……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平凡人物的善行小事诠释着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树立了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的榜样。

(2)运用哲学知识,说明引导广人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3)请对良好家风建设两点具体建议,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1)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丰厚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两者是密不可分、相互支撑的关系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智慧最基本的元素和最珍贵的结晶,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和精神之魂。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能实现理性的升华与创造性的转化。 ④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进程。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指导人们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人民群众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引导和保证。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引导人民群众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推动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及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本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小问题。首先要求考生明确答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针对这一问题,考生必须从材料的阐述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相互支撑、相辅相成。针对第二个问题,要求阐明如何处理好而这的关系问题,考生要能够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打出具体的做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哲学知识,说明引导广人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本题限定的答题知识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结合本题材料设计到的先关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方面。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最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引导人民群众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推动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本题要求考生对良好家风建设提两点具体建议,并指出其哲学依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知识拓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简介: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随着人口结构、分布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会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同推进,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并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了,而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1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推动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材料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要为创新拓宽道路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法监督市场和国家机关的行为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

 

查看答案

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保制度,使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达到了可谓前所未有的程度;还进一步优化了环保“约谈制度”,由“约谈企业”改为“约谈政府”,采取诸多措施助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这说明

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和依据

③要注重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④搞好局部就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世界无车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A.实践是客观见之于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D.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查看答案

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传感技术 ,将原有数字信息集中化、智能化,实现感、传、知、用功能,达到整个城市的智能化,增强城市内生发展的动力。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云计算相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是相对于数字城市的飞跃。再次飞跃,这种飞跃

①以吸收和保留旧事物中的各种因素为基础

②是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③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因而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④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最近,BBC的纪录片中式学校在网上热播,一共三集的记录片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热议,围绕哪种教育更好更有效,争议不断。从BBC的片名“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就可以看出其实英国人正在反思基础教育。而我国呢?最终中式学校的学业成绩完胜,网上一片哗然,有拍手庆祝,也有审视反思。但理性分析,无论中式教育或英式教育,都有其优缺点,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彼此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这告诉我们

①看问题要全面,一分为二

②坚持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