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是第三十个国际志愿者日,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
①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③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④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当天发布了名为“爱心放飞梦想”的中国志愿服务标识。标识以汉字“志”为基本原型,格子和彩带图案诠释了友爱互助的民族传统;标识有“中国志愿服务”的中英文字样,多处巧妙地以英文字母“V”构图。标识传达的文化信息是:
①中国传统思想对志愿服务具有深刻的影响
②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③中国志愿服务与国际志愿服务接轨并交融
④志愿服务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5年11月11日,韩国首尔韩电艺术中心举行“中国旅游年”闭幕仪式。李玉刚应邀为国际友人献唱《梨花颂》、《莲花》等东方唯美歌曲。他的妆容歌舞和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诠释令中韩嘉宾赞叹不已。李玉刚的表演:
①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③创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手段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凭借诙谐的语言演绎了“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社会话题,既收获了笑声,也通过“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等平实的台词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这表明我国:
①文化创新首先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文艺作品只有扎根现实才具有生命力
③艺术作品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①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
②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③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④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经济活动,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节日是破解一个民族特征的密码。一个民族信仰什么、看重什么、期待什么,往往可以通过节日一窥究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现
④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