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2015年10月16日是第35个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农业部、共青团中央...

材料:2015年10月16日是第35个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发出“节约一粒粮”的倡议。倡议书呼吁,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需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爱粮节粮成为社会优良风尚。从每个人每个家庭做起,养成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倡议书呼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以及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公务接待、商务宴请等活动的节约措施,杜绝任何形式的食物浪费,切实抓好在全国大中学校开展的“光盘行动”“文明餐桌”等活动,把学校食堂建成爱粮节粮的典范,引导幼儿园、托儿所和各类学校爱惜粮食、健康消费。单位食堂和各类餐馆、饭店要认真执行配餐规范和用粮标准,堵住各种浪费粮食的漏洞。

(1)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分析四部门为什么发出“节约一粒粮”的倡议。

(2)根据所学哲学知识,为青年学生如何响应“节约一粒粮”提出至少两条建议。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是人口大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仍不高且发展不平衡,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节约粮食意识。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粮食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节约粮食是对农民劳动最好的尊重。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倡议“节约一粒粮”这种正确的价值观,会对社会产生良性影响。 (2)①正确的意识对物质产生积极的发作用。青年学校相应倡议,首先要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响应“节约一粒粮”倡议,要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珍惜每一粒粮做起。 【解析】 (1)首先,注意题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其次,结合材料分析“节约一粒粮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节约一粒粮食”既能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又能体现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最后,梳理答案时要注意四部门发出该倡议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注意表达语句要通顺,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2)设问的知识限定依然为哲学知识,要求为青年学生如何响应“节约一粒粮”提出至少两条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从正确意识的反作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角度组织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答题指导】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目前,被专家以“革命性”形容的微博,以其“更新快、互动性强,直接点对点传播,效果明显”的特点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被微博热议的有时候真相居多,有时候假象居多,热议还会使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据此,有人悲观地认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微博热议中走失。”

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

 

查看答案

材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以往的国家管理不同,“国家治理”涉及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确认三者关系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国家治理”强调政府、社会、民众一起面对公共问题,用一种合作的、商谈的方式来解决,在这三者之间建立整体和谐、相互促进的联合机制,获得1+1+1>3的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应如何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查看答案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深刻解析。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所以要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1)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民族复兴的实现。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阐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物质力量

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发挥先进文化作用,决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孙中山受到刚健自强思想的影响,把“革命”看成“天演之公例”;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体现了  

史书典籍,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