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C.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是改造的

 

C 【解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了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自觉的按规律办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选C。A和B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性,没有取得了尊重客观规律;D错误,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不能被改造。 【考点定位】规律 【名师点晴】有关规律的几个易错易混点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                   B.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                   D.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查看答案

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因而哲学家是真理的发现者。这一观点 

A.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和哲学家在认识社会中的作用

B.对哲学的认识是正确的,对哲学家的认识是片面的

C.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了真正的哲学的本质,是正确的

D.肯定了哲学认识世界的作用,否认了哲学改造世界的作用

 

查看答案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查看答案

朱熹小时候就问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并为此而废寝忘食;波普尔八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大思想家,应该说这跟他们从小善于思考有关。这些故事说明 

①反思性是哲学的重要特征              

②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④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东西提出质疑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积极主动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会议指出,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要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我国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的同时,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转化。

结合材料,运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