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15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2015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所有审判早已对这一罪行下了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不容篡改。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请你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说法的合理性。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4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那些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是错误的。(4分) 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违背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4分)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错误的思想和言论会威胁人类和平和正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国家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设问指向上述说法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真理的客观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真理的客观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之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经济领域蓬勃开展,并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多年来,市场化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无先例可循的改革摸索中,矛盾与问题也不断凸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材料是怎样体现“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

 

查看答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突出创新驱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创新驱动、持续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创新驱动发展,是党总揽国际大势、着眼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知识分析更加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查看答案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些气象谚语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观察而获得的。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生活中的谚语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