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14分)材料: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

14分材料: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预计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GDP增长338亿元。进一步释放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潜力,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新着力点。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就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到2018年和202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11个具体行动,并就做好保障支撑进行了周密部署。分析人士认为,这一顶层设计将加快推进“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催生经济新格局。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论则更为直接:“‘互联网+’产业新生态初步形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

    “网速慢、网费贵”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因素之一。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评估,发达国家固定宽带资费占月平均收入的比例为1.5%,而我国无论网速还是网费或网络安全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在信息通信技术使用与普及水平等方面处于全球第80名左右。互联网对于通信网络的演进要求日益迫切,有利于推动通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对于通信网络而言,这种倒逼式的发展模式极具挑战,既有的通信网络如何承载未来的业务需求是很大难题。如今各大运营商、设备商都在积极探讨通信网络的下一步演进方向。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让‘互联网+’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的认识。14分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信息消费作为新的消费热点,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依据4分) ②“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够作为新引擎促进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并将带动新一轮创新驱动型产业布局和投资。(培育和发展信息消费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其次,“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够产生新的消费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激发巨大的市场活力和潜能。第三,“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激活千千万万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激发千千万万创客应运而生;培育和发展信息消费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 义6分) ③发展“互联网+”产业需要努力消除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加大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技术研发力度,切实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和信息安全,等等。(措施要求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对“让‘互联网+’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的认识,属于认识类试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角度分析。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信息消费作为新的消费热点,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够作为新引擎促进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发展“互联网+”产业需要努力消除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考点定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题方法】认识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一、题型综述 “认识类”主观题是指题目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的试题。典型的“认识类”试题中,题目的设问直接以“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等词语出现。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要求仍然是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和态度。 二.巧思妙解 由于“认识类”试题的设问指向范围很广,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答题方向和范围,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究竟回答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联系材料,多角度发问,化大为小,化暗为明,把题目中的设问分解成若干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在此基础上再逐个分析,从而得出答案。这类试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将其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 1.发现问题——“是什么”。“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要注意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 2.分析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一般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其中,“原因”(或者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制度、规律、原则、地位、基本理论、观点等)、“现实依据”(即现实状况);“意义”要从设问中的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国家、社会、个体等);要从不同层次思考(内部的、外部的,眼前的、长远的),从不同方面思考(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等)。 3.解决问题——“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怎么办”要从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同上),从设问条件思考,从材料中的信息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客观的、实践性角度,主观的、观念性角度,积极的角度,防御性角度等),从时政背景角度思考(党和政府现阶段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和政策)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但必须要按以上思路去考虑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格: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变化情况表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央提出了2015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如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继续实施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促进外贸增长;加大对农业水利和国防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

1揭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运用“国家财政”与“加强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作用。12分

 

查看答案

2015年5月1号,《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在条例起草过程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力主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他表示,“涉及公众利益的工作,决不能跟老百姓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与其直接出台,做‘一锤子买卖’,不如先征求意见,让大家讨论,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这种“先征求意见,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的行政理念  

①尊重了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有利于建设阳光政府、透明政府

②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要求,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③尊重了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有利于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④体现了合法行政的要求,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8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杨栋梁接受组织调查;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令政策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海南原副省长冀文林被公诉等。十八大以来,已有7个省会城市的8名党委“一把手”在任上落马。这表明,在我国任何公民  

A.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制裁            

B.都承担相同的政治性义务

C.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D.都平等地参与制定和适用法律

 

查看答案

2015年4月22日,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集中公布了针对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国家工作人员、重要腐败案件涉案人员等人的红色通缉令,加大全球追缉力度。“红色通缉令”体现了  

A.国家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工具

B.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要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D.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强化政府的专政职能

 

查看答案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主要是因为  

A.任何人都在为改造客观世界而努力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

C.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D.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有条件的,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