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4年10月24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4年10月24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

材料二:从反暴恐“新常态”,到司法环境保护“新常态”;从涉法涉诉信访“新常态”,到全民守法“新常态”……唯有法治,才是串连起2014年所有故事碎片的主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引领中国法治建设步入不同以往的“新常态”。涵养法治新常态必须具有规矩守法意识、公开监督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

材料三: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A市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着力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A市在全市中小学统一开设法治教育课,通过电视、网络播放丰富多彩的、以反映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法律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旨在增强市民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阐述如何涵养法治建设新常态?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A市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启示。10分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3分)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公正的有力保障。(3分)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分) (2)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涵养法治建设的新常态,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分) ②涵养法治建设的新常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3分) ③人民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围绕法治建设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4分) (3)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2分)要发挥好教育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1分) ②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2分)法治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的力量;(2分)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反映群众生活和需求。(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明确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答题范畴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及设问,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以进一步寻找答题的突破点。本题材料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具体要求”,启示学生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启示学生可从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角度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的“依法治国”,属于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角度去分析说明。 (2)本题考查“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知识,设问指向涵养法治建设新常态,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政党制度的内容,然后运用上述知识分析具体做法,并注意结合材料涵养法治建设新常态。 (3)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具体,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启示类材料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主干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教育、大众传媒、实践的重要性角度回答。 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改革,我国的政党制度,教育、大众传媒、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辨析题

2014年8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要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仅靠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就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该观点。10分

 

查看答案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垃圾作为代谢的产物变成了城乡发展的负担。传统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和掩埋。辽宁承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几年来致力于新能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先后研发出垃圾分选设备、垃圾气化设备、生物质气化设备等产品,解决了城镇生活垃圾和农村垃圾变废为宝的问题,为实现垃圾堆里的现代文明带来新的契机。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事物价值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事物的属性    

④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人类的药品常用小白鼠做实验。小白鼠为人类“试药”,原因之一在于小白鼠和人的DNA差异很小,并且小白鼠和人有很多共患的疾病,便于造模。小白鼠能为人类“试药”,是因为

①同类事物的科学实验是使个性认识上升为共性认识的唯一途径

②人类与小白鼠机体上具有相似的内在规定性

③对事物间联系的认识能够直接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

④小白鼠具有能够满足人们进行科学实验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下列诗歌寓意与其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认识具有反复性

谁挥鞭策运四季,万物兴衰皆自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漫画《画的咋都不一样呢?——角度不同呗!》蕴含的哲理有

满分5 manfen5.com

A.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主观随意性

B.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 客观和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人们对不同客观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