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坚持立法先行,提高立法质量。16

材料二在电脑普及、全民习惯了键盘敲字的今天,尽管汉字书写目前还不至于出现需要拯救的危机,但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担负着“振兴汉字书写文化,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使命,吸引了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誉,汉字书写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但该节目选择一些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的生僻字用于比赛,选手靠疯狂背诵参加比赛等引发争议。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节目中考了一些太生僻的汉字,生活中很少用到,节目强调重视汉字的书写只是“一场幽怨的复辟”。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些人”的观点。12

材料三书法中的“书”即为“写”,“法”则为法则、法规、法度。照着字帖练字书写,古人称为“临帖”。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王羲之学习前辈的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而是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又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而独创一家,这是他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为我们学习汉字书写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方法论启示?9

 

(1)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立法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4分)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遵循立法的客观规律,增强法律法规的有效性,系统性。(4分)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做到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得到人民拥护。(4分) ④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要坚持改革,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4分) (2)①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4分) 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重视了汉字书写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考了一些生僻汉字等不足,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4分) ③上述材料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这一观点只看到了节目中存在的个别问题,没有分清主流和支流。我们应该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重视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3分) (3)①汉字书写要有章可循,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学习汉字书写要重视量的积累。 ③学习汉字书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训练。 ④要树立创新意识,在“扬弃”中提高书写水平。 (每点3分,答出任意3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如联系的观点,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要求分析怎样坚持立法先行,提高立法质量,属于措施类主观试题。学生要从材料中找到具体做法,仔细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相结合。依据设问范围和材料信息,可以运用社会意识指导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民群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等知识,提出对立法的具体要求。“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信息,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作用;“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等信息,可以从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角度提出立法要求;“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可以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要求角度,指出要遵循立法客观规律,增强法律法规的有效性,系统性;“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是坚持改革,促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重要举措,所以可以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角度提出要求。 (2)本题考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要求评价材料中的观点,属于评析类主观试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教材理论,坚持辨证的思维方法,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积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最终给予一定的评价即可。本题可以通过三步完成。第一步,准确表述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第二步,论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节目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积极意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不足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第三步,指出某些人的观点没有分清主流与支流,是片面的即可。 (3)本题要求回答学习汉字书写对我们的方法论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哲学方法论角度去回答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书法中的‘书’即为‘写’,‘法’则为法则、法规、法度”,这说明汉字的书写是有章可循的,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汉字书写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启示我们学习汉字书写要重视量的积累;“王羲之学习前辈的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而是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又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而独创一家”,启示我们,学习汉字书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训练,又要树立创新意识,在“扬弃”中提高书写水平。 考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基本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按规律办事;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树立创新意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否应加入英语词汇曾引发广泛争论,其实英语词汇中加入汉语词汇早已是事实,而且汉语词汇还成为英语中其他语种词汇来源中最多的。以上材料说明 

①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影响力增强的基础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逐步融合趋同

③中华文化是其他民族文化无法比拟的 

④我们应以博大的胸怀、宽阔的视野来面对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在回答记者关于“全民阅读”的问题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材料中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A.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全民阅读将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物质性影响

C.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

D.阅读能力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

 

查看答案

2014年,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大背景下,《开学第一课》第一次引入“家风”教育的元素,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旨在通过以父母为榜样的代际教育,在两代人中间表达和传承“孝心、礼仪”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仁爱、自强的美好品格,对青少年进行“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活动说明 

①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

④文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让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新丝路精神要求我们

①要全面继承传统,革故鼎新

②既要发展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材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历久弥新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