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 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
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有所成就,需要哲学思维。这说明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发展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材料一:2013年12月18日,“中国网事·感动山东”十大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此次评选活动旨在通过评选网络正面典型,更好地宣传山东的先进典型人物,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和“四德工程”深入开展。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举办,“中国网事·感动山东”十大网络人物评选活动的意义。(8分)
材料二:当前,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文化创作缺乏核心理论指导,文化信仰有所缺失;山寨乃至照抄照搬外国文化,不顾中国社会现实;学术民主、文艺民主氛围差,缺失活力和自信等等。
(2)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解决上述材料中的问题。(6分)
2014年5月16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道德的传承”——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山东威海举行,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思想道德建设。我省各级高度重视,让推荐评议身边好人的过程真正成为了传播精神文明、引领道德风尚的过程,成为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联系材料,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说明我省积极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依据。(6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开展上述活动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启示。 (6分)
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中的经典台词“人倒了还可以扶起,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了”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老人摔倒在路上,你扶不扶?在这一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的背后,折射出当今社会上一些人的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
为实现道德崛起,某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校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在全市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并通过电视台播放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倡导了文明新风,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平。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8分)
(2)联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6分)
有哲学家辩言,对于一块白色而坚硬的石头,人们可以看得到“白”,但看不到“坚”;可以摸得到“坚”,但摸不到“白”。“白”不一定是石头的“白”,“坚”也不一定是石头的“坚”。故“白”与“坚”都是可以独立于所有白色坚硬的东西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是
①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 ③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辩证的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