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等8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共有19512人次在网上提出62315条意见,对草案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论是法律草案初审稿还是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使公众有更多机会发表看法。
材料二: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1)据材料一,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10分)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
(18分)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2010-2013年A、B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图
图:

材料2:表、是2013年A、B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部分相关数据表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5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你就如何促进A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建议(13分)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从哲学上看,这里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因为
A.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B.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C.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13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这段话启示我们,认识事物
A.既要侧重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C.既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D.既要看到发展的前进性,又要注意克服前进中的曲折性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读出了其故乡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们领略了其故乡红高粱的质朴与热烈……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B.优秀文学作品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不同地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D.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