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对我国当今社会仍产生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于2014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2500多年,儒家思想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注重节气、道德、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感的文化传统。
材料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有“夙夜在公”(意思是从早到晚,勤于公务)的道德理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对于这些思想,中国共产党又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践行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4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哪些基本观点?(12分)
(16分)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融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蕴含中华文化的五彩丝绸、瓷器和包含西方智慧的乐舞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崛起,这条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新桥梁促进了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材料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就提出要共同建设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倡议,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注入新的升级活力,并引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作用。(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成功申遗的重要意义。(10分)
(8分)2014年8月,教育部发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加入了控制上网时间、低碳环保生活等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热心志愿服务、远离毒品、践行垃圾分类等内容也在守则中亮相。还有,勇于发表见解体现出了基础教育对个性培养的关注,而红灯停绿灯行、不抄袭不作弊等表述,更加具体详细,为中小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作用。(8分)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唐代诗词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本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
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接地气”的作品耐看,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这一论断旨在强调
①文化作品要有面向群众扎根生活的风格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和重要源泉
③文化创作者要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④必须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