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8分)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

(28分)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系统勾勒了“一带一路”路线图。同一天,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主旨演讲时透露,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也已经制定,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经在稳步推进。透过这些早期收获,“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即俗称的一带一路规划,行动文件则是愿景中涉及的具体项目内容。随着“一带一路”的行动与愿景已经正式发布,从4月13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开始推出的系列报道将使一带一路规划与愿景在国内外进一步深入人心,影响将继续扩大,规划的实施也将更为顺利。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巨大,为中国和相关国家将带来众多市场发展机会。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

(3)请回答“一带一路”的具体含义。并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两条主题鲜明的合理化建议,要求字数不超过15字。(6分)

 

(28分) (1)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的交流与合作必然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开辟与建设将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物质条件。(3分) ②“一带一路”的开辟与建设将中国的商品、技术带到国外,将会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2分) ③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的开辟和建设促进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商业贸易的发展和人员的往来也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3分) ④“一带一路”的开辟与建设,不仅促进了中外商品、技术的交流与借鉴,也促进了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分) (2)①联系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认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客观性。(3分)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联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正是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它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来往更加方便。(3分) ③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带一路”的开辟和建设,就是立足长远加强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其广阔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3分) 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大胆支持新事物的成长。“一带一路”的愿景是美好的,符合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但是其发展过程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的健康发展。(3分) (3)“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分) 例如:“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尊重各国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加强经济合作与交流”等。(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回答“一带一路”建设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回答本题要注意打开思路,切忌围绕一个方面回答。“一带一路”的开辟与建设会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的开辟和建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的开辟与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进世界。本题难度稍大。 (2)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指向明确,即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要注意该知识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和发展观点。切忌弄错范围。“一带一路”的建设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但是依然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该建设其实属于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联系的表现,有利于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带一路的建设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符合各国利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回答本题注意两问,一是回答一带一路的含义,二是提出建议。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语言组织能力,注意回答本题要围绕一带一路的这个主题,切忌偏离主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建议方面,学生可以回答“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尊重各国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的途径、联系的客观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道路等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化。

材料一2015年的“两会”之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突出了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有专家指出,这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流动方向会给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机会,可能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大型城市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有明显增加,对提高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巨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道路、地铁、学校、医院等方面投资机会的增加,也会给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带来动力。

材料二2015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审批“沉疴”着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一是推行“一口受理”,不让地方、企业和群众摸不清门、跑断了腿;二是实行“限时办理”,防止审批事项久拖不决;三是严格“规范办理”,严禁擅自抬高或降低审批门槛;四是坚持“透明办理”,杜绝暗箱操作;五是推进“网上办理”,用便捷、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打造服务型政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对我国下一轮经济企稳回升的经济意义。(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的?(12分)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改革,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要大胆探索、敢于涉险;又要架起桥梁过河,明确分工、精心设计。材料体现了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各项改革中要注意协调配合

②改革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要全面推进,又要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

③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改革的目的就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惠

④改革是充满挑战的事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国家教育部决定在2018年高考中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范畴。据此完成

1.针对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有不少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样可以化解传统文化危机;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投入过多精力学习传统文化会影响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赞成者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反对者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

③传统文化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的人格

④传统文化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针对国家教育部决定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他们各自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代表不同的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产生上述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①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        ②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④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淡化文化的经济功能

②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③发展文化产业,应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全国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于2014年9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据此完成题。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这是因为

①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民族团结有利于改变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

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前提和核心内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这给我们搞好民族工作的启示是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选择性和自觉创造性

③抓重点,优先解决主要矛盾

④分清主流和支流,妥善处理矛盾的次要方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