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的意义。(12分)

材料二: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面对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趋势,推动全民阅读要研究如何使阅读内容更加适应碎片化时代,以碎片化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可行的举措是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研究,使优秀阅读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适合碎片阅读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参考。为推动阅读,我国已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这仍未改变我国公共阅读资源的稀缺、公共文化服务所提供的阅读与公众自身常常关系不大等现状。因此,全民阅读活动要真正有成效,不能仅仅限于一般的号召,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人群,做到有针对性,还要持之以恒。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知识,分析如何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8分)

材料三:当下中国的国民阅读呈现功利化、实用化等倾向。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往往热销,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某权威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

3)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对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进行评析。(6分)

 

(1)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有利于我们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汲取世界优秀文化营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 ④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推动全民阅读要通过研究,推出内容与方式适应碎片化阅读的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通过立法,为全民阅读提供公共阅读资源和阅读场所等。(4分)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推动全民阅读既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理念,又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针对性和持之以恒。(4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偏重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人们的读书除了实用性外,还要选择一些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有促进作用的书籍。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丧失斗志。为此要注重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解题的步骤是原理+意义。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的意义。全民阅读可以提高国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因此,学生解答本题可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以及文化创新等角度去分析说明。 (2)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设问指向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观,然后根据材料分析措施。对碎片化阅读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发挥其有利的作用,减少、避免其不利影响,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推动全面阅读,既要在全民中做好理念宣传,又要根据具体地区、具体人群采取差别化阅读方式,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本题属于辨析型题目,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指向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辩证唯物论的理解与记忆。国人阅读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是为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这说明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偏重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题中材料“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说明绝大部分的国人忽视了意识对人的能动作用。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创新、建设文化强国,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火了一个概念——互联网+。互联网+,也就是智能互联网,被视为是继蒸汽机、电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工具,将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依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政府应如何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更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14分)

材料二: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即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让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成为世界共识,也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紧课题。日前,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举办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展“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主题活动,目的也是在全社会强化网络安全风险意识,共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网民合法权益。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国家机关应如何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12分)

 

查看答案

2014年12月19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共同主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揭晓榜单。“新常态”、“占中”、“冰桶挑战”、“APEC蓝”、“抗埃”等入选2014年度十大新词语。这十大新词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4,从中可以窥见今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社会生活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5年伊始,写了16年诗的脑瘫诗人余秀华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她的作品行文质朴、感情浓烈,在微信圈中被反复传递,迅速被人熟知与谈论。余秀华在她的作品《爱》里写道:“时光有序/而生活总是给好的一面给人看/另外的一面,是要爱的”。与这句诗里包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中国书法的发展始终以文化为轴心,在不同时代都烙下清晰或模糊的印记,比如:曹操与建安风骨,陶渊明与田园诗派,谢灵运、鲍照与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的隐逸情节与山水情怀诗派,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派,杜甫与现实主义诗派以及黄庭坚与江西诗派,苏东坡与豪放词派,李清照与婉约词派等。中国书法的这一特点说明

①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决定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

③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一曲《小苹果》火遍神州大地,成为2014年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神曲。有网友说,这曲子听三遍以上就被“洗脑”了,“根本停不下来”。这种不可控制的脑海中响起的旋律,都被心理学家称为“耳朵虫”现象。在大脑中,信息往往都是根据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而存储的,一些提取的线索一旦出现,就会自动触发相关信息。“耳朵虫”现象说明

A.意识具有主动选择性                    B.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C.大脑中信息之间都存在着具体联系        D.认识规律才能改造规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