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出顶层设计。
材料一:《决定》首先树立了宪法的权威,强调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基础性地位,指出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材料二:《决定》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开启法治经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是市场良好运作的前提。法治经济是按照经济规律运作的经济,它是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的;法治经济的另一面是信誉经济,要减少交易的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交易双方必须诚实守信。所以,这种经济实质上是法治与德治统一的经济。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简要阐述如何树立宪法权威?(8分)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应怎样履职来维护宪法权威?从不同角度,各举1例。(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法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4分)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实现对地球多分辨率、三维描述,也可以说就是虚拟地球。其中,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重要的技术基础。下面对数字地球理解正确的是
①数字地球一经我们的创造,就便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以外
②数字地球的出现说明真实地球已经被我们打上深深的人的烙印
③数字地球相对应真实地球而言,只是我们形象化想象的产物
④数字地球的出现说明实践基础上的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了2015年开年以来第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学的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强调了几个点:一切工作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现阶段发展形势;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学会辩证思维,客观把握规律;坚持实践第一,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而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哲学
①能够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②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
③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④能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伊萨克·阿西莫夫在50年前预言,人们可以通过触摸按钮的方式改变天花板和墙壁的背景颜色,普通的玻璃将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强烈紫外线的特殊玻璃。而且,这些玻璃的阳光折射率可以根据用户预先设定好的数值而进行自动调整。如今,这一预言已经成为现实。这表明
①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意识活动因其主动创造性而成为实践的先导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4年11月19—21日,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要搭建两个平台:一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这两个平台的搭建
A.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B.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
C.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
D.延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意见》规定,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上述改革举措体现了
①政府调整社会管理方式 ②公民政治权利进一步扩大
③公民权利保障落到实处 ④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意见》指出,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坚持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这说明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
①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②立足部分,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