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4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并发表题为《推动创新发展 实现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倡导做共促经济改革的发展伙伴,落实全面增长战略,推动世界经济从周期性复苏向可持续增长转变。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势头,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材料二:2014年12月15日,李克强总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并发表讲话。倡导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相互之间加强合作的政策构想。在安全领域,总理提出,保证地区安全,是进行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提。“筑牢地区安全稳定屏障,应进一步完善安全合作机制”,“各国应支持阿富汗政府尽早实现民族和解和经济重建”。
材料三:2014年12月9日,中国外交部回应了中国将帮助非盟建立快速反应部队和常备军的消息,中国一直是非洲和平安全事务的建设性参与者。中国一向重视与非洲同盟发展友好关系。四十多年来,在政治方面,中国和非盟高层领导互访,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在国际领域协调立场,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在经济方面,双方加强多边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中国还向非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分)
法国总统奥朗德在英国国会发表演讲称,尽管英法两国从民族感情到政治家的博弈、唐宁街(英国首相府)与爱丽舍宫(法国总统府)之间的口水战数十年来几乎从未中断,我们之间的不同经常被强调和突出……但是我们法英拥有共同的基本价值观,我仍希望法英两国建立“新型兄弟关系”。
(1)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相关知识回答英、法两国在政体上有何不同?(4分)
(2)试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角度,分析说明法英为什么会拥有共同的基本价值观?(6分)
材料: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会议提出,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明年看,国内需求总体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第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第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新的增长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创新驱动亟待破题;第四,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加大。
运用经济学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10分)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阐述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其中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一原则。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法治国家才能最终实现。让人民群众真正参加到法治建设中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须依靠法制,让人民参与和监督, “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让法治真正成为政府的行政方式、全民的生活方式。
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推动作用。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加以评析。(12分)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大量客观数据总结了2014年我国经济已取得的成就并部署了2015年的总体工作。报告中的一些 “金句”不仅成为媒体竞相转发的头条标题,也让我们感知了政府工作新动向。
材料一:2013年—2014年我国主要经济数据对比情况
年份 | GDP增速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 |
2013 | 7.7% | 46.9% | 48.2% | 3.7% |
2014 | 7.4% | 48.2% | 51.2% | 4.8% |
注:①201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312亿元,同比增长12.4%。
②2014年美国GDP增速为2.2%,日本GDP增速为-0.2%,法国GDP增速为0.5%;2010年中国GDP增速为10.45%,2015年中国GDP增速预测达到7%左右。
材料二:盘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 “金句”:比如谈及经济新常态,指出“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 谈及环境治理,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谈及富民政策,指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谈及对外开放,指出“开放也是改革”。这些“金句”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8分)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决定,批准沪港通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始。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这一举措( )
①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可能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
③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④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沪港两地企业的经济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