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作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强国列入党的行动纲领,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
材料二: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十年间,文化领域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鲜亮的成绩单:580多家出版社、3 000多家新华书店、8 50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等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图书出版物和日报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12分)
(20分)材料一:“新常态”定义了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是当前最热门的经济关键词之一。从2014年8月4日开始《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长换挡回落、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如:产能过剩、要素价格上升、创新动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密集掀起了一波反价格垄断调查风潮,反垄断调查的消息接连不断,先是高通、微软被调查,然后汽车行业也卷入其中。截至目前,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查处企业及行业协会组织335家,开展反垄断调查将成为市场未来的“新常态”。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新常态”下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开展反垄断调查的依据。(8分)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公众参与的问题,它不仅是《联合国宪章》的要求和作为世界遗产需要考核的内容之一,也是运河遗产带内公民权利的表征。大运河遗产保护重视公众参与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
③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漫画《公牛挤奶》讽刺了某些人( )

①主观臆断,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 ②墨守成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
③消极懈怠,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盲目蛮干,违背了客观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是政府的奋斗目标。还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让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人员缓解住房困难。在这方面,干一寸胜过说一尺。下列与“干一寸胜过说一尺”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时间去哪儿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点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这启示我们( )
①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
②承认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就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③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④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