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2014年两个不同时段人民币外汇牌价(标价方法:人民币元/100外币)。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上述汇率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
①中国学生到日本留学费用减少
②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竞争力增强
③中国向欧盟出口的产品更便宜
④中国企业到美国进行投资设厂更有利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甲、乙是某国生产A商品的两家企业,2013年它们24小时分别生产A商品4件、5件,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刚好等于该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乙企业每24小时创造的价值总量为1 100元。2014年甲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乙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整个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甲、乙企业24小时生产的A商品的价值总量分别为( )
A.1320元、1320元 B.1320元、1200元
C.1200元、1200元 D.1452元、1320元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儒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法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以法治国,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反对以私害法。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
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这种崇拜权力,轻蔑法律的倾向,既不利于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又不利于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危害很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10分)
(3)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漠是制约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班级组织同学进社区(村落)进行法治教育。为了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提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1世纪以来,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3年9月至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同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要加快“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发点,并分析战略实施的有利条件。(12分)
(2)“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我国企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14分)
与西方代议制民主采取投票表决方式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采取协商方式,坚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通过商量,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增进了感情,找到了共识,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协商民主( )
①使真理在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斗争中不断发展
②坚持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
③促使人们暂时放弃个人利益,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④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人民群众在变革社会中的作用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014年7月,某地遭遇严重干旱,水库、河道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局地秋粮作物面临绝收。当地政府要求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这体现了( )
①科学的抗旱措施可以改造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灾害
②抗击灾害要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科学的统一
③科学抗旱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看待自然灾害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