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材料二:2015年3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法律案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全国人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各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材料三:某省从201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等六大内容建设文明乡村。三年来,该省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村的卫生环境、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善。一种有农民自主管理、自觉维护的村居环境维护体系正在形成。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分析怎样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12分)
(2)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文化建设中心环节”的知识,结合材料三,分析该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义。(10分)
(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万元

材料二:2015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我们将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取得更多股权期权等合法权益,更好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既要用事业和荣誉鼓励科技人员创新,也要用必要的物质奖励激励科技人员创新。要更加严格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用法治保障创新的权益。同时,也要破除技术壁垒、行政垄断的藩篱,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治环境。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我国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制度体系所采取的措施的依据。(10分)
(3)创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4分)结合材料二分析在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中应该如何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2分)
2014年出台的新高考改革包含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学术型人才高考,即现行的高考,两种模式分开进行。这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不管选择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这一做法( )
①承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充分尊重了人才的个体差异,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看到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坚持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事物的特殊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下列选项与下面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
D.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近年来,网络热词层出不穷,“依法治国”、“APEC蓝”、“任性”、“创客”等成为近期网络流行语,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告诉我们( )
A.文化创作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B.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C.文化创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