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能推进经济向消费主导转型,充分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成为我国未来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请推导新型城镇化促进消费主导转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
①农民转为市民—从事第三产业—收入差距缩小—消费水平提高—消费主导转型
②农民转为市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增加—消费扩大—消费主导转型
③劳动力从农业流出——农业耕地扩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现代化
④劳动力从农业流出——农村土地集中——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如今,网络定制正在成为一些人的消费选择。很多人通过网络定制自己所需要的个性化产品,而一些企业则通过网络定制满足消费者需要而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一现象表明( )
①个性化消费成为当前消费的主要特征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④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P为油价,Q为汽车尾气排放量,Dl、D2分别为油价下调后消费税不上调和消费税上调时的尾气排放曲线。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材料一: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表示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提出“五通”理念,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域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经进入务实合作阶段。
材料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中亚各国认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该如何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8分)
(12分)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技术创新专业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材料二:面对国际玻纤巨头的激烈市场竞争及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球最大规模的玻璃纤维制造商巨石集团,以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本市污染、能耗较大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向产品高端化、生产清洁化转型,一跃成为世界级玻纤行业的领军者。
据此,有人认为,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就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进行评析。
(12分)
2014年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车改的四大任务是: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公开规范处置公务用车。通过改革,切实实现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督问责科学有效,基本形成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