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材料二:《决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1)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合理性。(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1分)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9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材料二: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1)结合材料一,请从政治生活角度,简要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治生活依据。 (6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9分)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和贷款基准利率0.4个百分点的同时,也在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上再进一步: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到了1.2倍,给各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主空间。央行短短几百字的通知,却让各商业银行在争夺存款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竞争更加激烈。此次调整并没有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就意味着央行并没有传递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表明央行仍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材料二:2014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是防范通货膨胀,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合理选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竞争中如何赢得竞争优势?(1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8分)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表明( )
①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②顺境中成功必然导致逆境中挫折
③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14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多处引用古语古训。下列习近平所引用的古语古训与其哲理相一致的是( )
A.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普遍性
B.“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整体处于主导地位
C.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水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此“水无常形”。这启示我们看待事物要( )
A.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C.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