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30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材...

3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治建设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组织要带头依法办事,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体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11分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广泛收集民意和征求各民主党派意见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根据新形势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全会明确,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结合材料二,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谈谈出台《决定》的方法论依据。9分

材料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今年简政放权的力度不能减,要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要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真正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直接放给市场、放给企业。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三,分析“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10分

 

(1)①中共作为中国特色杜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做到依法执政。各级党组织要带头依法办事,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3分) ②各级政府作为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提高行政水平和政府威信。(3分) ③要坚持法津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分) ④要把坚持党的预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切实保障人民权益。(3分)(若从立法、司法机关角度作答,可酌情给1至2分,但满分不超过11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决定》的出台是建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治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的。 ②真理是其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决定》深刻剖析了法治建设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根据新形势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我们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决定》形成了依法治国的新理论,对推进法治建设有重要作用。(每点3分,共9分) (3)①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配置。(3分) ②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企业的活力。(3分) ③有利于政府依法加强宏现调控,提高政府科学调控的能力,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4分) 【解析】 试题解析: (1)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措施,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党的领导核心,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坚持法津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角度进行分析并组织答案,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点评:注意抓住题意的主旨我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没有限制主体,学生应该从党、政府和人大的知识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论述。 (2)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求索真理的历程,指向是出台《决定》的方法论依据,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的条件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组织答案,注意结合相关材料阐述。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条件性。 点评:明确答题范围“求索真理的历程”其主要知识点包括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特点,真理的相关知识,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3)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题型属于典型的“意义类”主观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题范围是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主要指向不明确。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可以从市场调节,市场秩序,科学的宏观调控等角度进行分析并组织答案,注意结合相关材料进行阐述。 考点:本题考查市场调节,市场秩序,科学的宏观调控。 点评:明确答题范围,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注意是考查其带来的积极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2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某校高三3班打算开展以“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文化自省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尽在书中。阅读事关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超五成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李克强总理也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倡导全民阅读”。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倡导全民阅读有何意义12

2014年,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仍在推进中,力求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制度化。但是,对于阅读立法,社会上存在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反对者认为,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两种看法的合理性。10分

 

查看答案

2014年夏天,遭遇63年最严重干旱的河南省平顶山市民众拿着水桶聚集在中原大佛前,抗议正在中国火热进行的冰桶挑战项目。人们举起空的水桶、碗、瓢、盆等盛水器皿,喊出“我们要喝水”,发出倡议“传递爱心,也要珍惜水资源”。这一行为说明(   )

A.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

B.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C.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主体差异性

D.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查看答案

中国气象局印发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主要启示我们艺术创作要(   )

A.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推动经典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B.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C.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D.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检验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查看答案

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发展,这不仅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③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