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材料一《韩非子》有句名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过国弱”。尊奉法律,需要执政者,治理者发力,引导之,提倡之,遵守法律,需要全体公民给力,用法律来定分止争,维护之,践行之。法治于人就如同空气,你可能不会时时刻刻意识到它的存在,可一旦缺少就立刻窒息。我们从出生到成长,从成家到立业,每一步都需要法治的护航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完善教育、医疗、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法治的护佑下感受着畅快的呼吸,法治才能成为内心时时恪守的律令。

材料二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A市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开阔思路,创新方法,通过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一条街”、“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法治文化机关”、“校园法苑”、“法治文化企业”、“法治文化超市” 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载体,以点带面,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权靠法”的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意义。10分

3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请你就如何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提两点建议。4分

 

(1)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分)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2分) ②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社会主义法律对创建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2分) ③法律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会自发产生,而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2分)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使社会主义法律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2分) ②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2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并使法律为人们所理解并内化为行为准则;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2分) 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弘扬、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分) (3)示例: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运行等。(每点建议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设问明确,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原理说明。解答时,首先点明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起促进作用;当它不适合时,则起阻碍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我们真正做到时,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否则起阻碍作用。 (2)此题属于意义类的题,解答时,首先要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回顾教材知识点,把二者有机结合,此外,还要回答其现实意义。材料中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材料中A市的做法,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载体,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说明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其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弘扬、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此题属于开放型的题,比较灵活。回答时,只要围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言之有理,符合材料及设问的指向,都可得分。切忌,不顾材料及设问的指向,乱答一气。正确示例如: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运行等。 考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文化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09—2014年我国GDP及其增长情况图

满分5 manfen5.com

2014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比达到51.4%,比加工贸易占比高13.6个百分点。

材料二近年来,某地政府以其特有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实现了从“无工业基础、无矿产资源、无区位优势”到“人人有自信、发展有速度、民生有保障”的巨变。该地政府重点推出了以下举措

摒弃传统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走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工业兴市、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创新驱动和生态环境等五个转身。实行经济指标、发展指标、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

打造“便民方舟”,有57项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法定办理时限压减了87.98%。行政审批事项由193项压减为57项,前置审批项目由最初的199项压减为7项。

推行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推行政府部门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型。清理出569个资格资质事项,其中421项考试鉴定下放给社会机构、行业协会。

开展“访企业困难、访企业需求”为主题的“两访”活动,协调解决企业融资、招工、供电、市场开拓及项目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2000余项。在金融税收、财政奖励、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激励政策,仅2014年就吸引10多个绿色建材项目落户,总投资超过60亿元。

积极探索推行分环节、分主体、分形式的“三维”立体监督机制,着力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创业“火”起来。建立健全企业“黑名单”制度,让违法者付出承受不起的代价。在2014年底经贸洽谈会上,该市赢得了各界客商“点赞”,69个优质项目签约,投资额达499.8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6分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假设你是企业经营者,该如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当地政府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活力的?12分

 

查看答案

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一句经典的人生格言“如果没有人来帮你,那么你就去帮助别人”。这句人生格言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②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③善于帮助他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5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

A.特别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B.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C.处理好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D.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

 

查看答案

科学研究发现,动物们进化出了无数的方法躲避捕食。据研究人员称,天蚕蛾就能够使用它们的尾翼转移蝙蝠的注意力。当天蚕蛾飞行时,它们淡黄绿色翅膀末端的两个长褶皱就会旋转。而这一高雅的表现能够混乱蝙蝠的声呐,并且逃过致命的攻击。这一研究成果启示我们(   )

①要尊重生物间的制约关系,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②要认识生物间的客观联系,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

③动物可以通过完善自身以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能动反应的特性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够是表扬甚至是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回答下列问

1.文艺批评“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因为“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   )

①是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②是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③没有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文艺批评“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是因为(   )

①商业标准与艺术标准是不能统一的两种标准

②文艺发展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文艺批评应当坚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④文化会因商业性程度提高使其艺术水平降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