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18分)2014年10月10日,以“中国与欧洲相遇”为主题的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在...

18分2014年10月10日,以“中国与欧洲相遇”为主题的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在德国汉堡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0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峰会主旨演讲中指出,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有开放的信念、合作的信念,就能跨越山川海洋的重重阻隔,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中欧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增长了230多倍中欧应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希望欧方对中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更加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希望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加强中欧合作,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10分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树立互利共赢的新标杆》的演讲中指出,欧洲关注中国,中国也关注欧洲。近40年的中欧关系,双方的政治互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共同利益的纽带使双边关系充满吸引力和扩展力,欧洲作为十分重要的战略一极,对维护世界和平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也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希望各国携手共进,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2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说明中欧双方能达到政治上的高度互信原因。8分

 

(1)①发展中欧关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继续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2分) ②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2 分) ③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提高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防范意识,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使中欧之间关系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3分) ④必须把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把“走出去”战略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积极与中欧各国之间进行投资、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和经济技术及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3分)。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发展合作的基础。能够达到政治上的高度互相,是由中欧之间共同的利益决定的,中欧之间经济上互通有无,具有互补性,(2分) ②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是中欧能够实现政治互信的政策基础(2 分) ③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是中欧之间能够达到互信的现实基础。 ④中欧双方有许多共同利益,如共同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多极化,主张贸易合作互利共赢,因此,中欧双方能在政治上高度互信。(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以中欧合作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先提炼材料中的信息,然后结合课本中“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知识进行分析即可。“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以考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可以考虑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可以考虑提高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可以考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更相结合和对外开放的根本基点。 考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点评: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范围大致固定,是措施类题目,主要回答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从多个角度回答可行的措施,包括我国对外开放坚持的基本战略和根本基点等。难度一般。 (2)中欧双方能够达到“政治上”的互信,说明中欧之间存在共同利益,共同利益是其合作的基础;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实现中欧互信的政策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为中欧合作提供现实基础。 考点:国际关系 点评:该题主要运用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原理,分析中欧之间合作互信的原因。考生可从基本原理和我国与欧盟的共同点等角度具体分析。答题要规范,注意理论联系材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分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消费也有所增长。

图表一2004---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变化情况

满分5 manfen5.com

图表二2000---2012年,全国城乡人均储蓄与人均文化消费变化情况

满分5 manfen5.com

增幅大于100是正增长,小于100是负增长。

材料一2011年,绝大部分中心城市的人均文化消费出现高增长,带动全国及绝大部分省域城镇文化消费高增长。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全国乡村文化消费总量增长3.68%,仅为城镇总量增幅的18.33%。

材料二针对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

2013年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议,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建议制定《推动文化建设具体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审议、批准《推动文化建设具体规划纲要草案》。

1根据上述信息概括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5分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11分

2全国人大履行职权的程序和内容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是如何体现的?10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2014年8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新措施,再取消下放87项审批事项将90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取消19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同时,再取消一批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政府简政放权不断迈出新步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挥积极作用,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显现。

材料二2014年10月20日,党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将有利于“把权力关进笼子”而通过简政放权,制度透明,也有利于将人民的“权利放出笼子”。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简政放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意义。8分

2结合材料二,从政府和公民角度,分析为什么既要“把权力关进笼子”还要“把权利放出笼子”?10分

 

查看答案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给烟台市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中提到,希望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这启示我们(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

④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价值观引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从近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要求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科技作用的认识过程表明(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有差异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被否认

③复杂的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限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4年人们纷纷发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发现,年龄在20~59岁的人普遍感到无法在既定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做事的时间不够,就容易产生时间过得快的错觉。这一研究成果印证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