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个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主要表明( )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C.不同的文化引导各民族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D.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 )
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海峡两岸两会领导人启动了双方中断九年多的商谈
②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
③庐山瀑布自然景观
④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丝绸之路被批准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重大意义。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和欧洲、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纽带。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曾得益于东方古代智慧的滋养,亚洲的现代化进程更离不开向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东风西渐”、“西风东渐”各领风骚,促进了亚欧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保护好、传承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和文化交流之路的悠久灿烂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意义。(12分)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将出现各民族多元文明的碰撞。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我们应如何对待民族多元文明的碰撞。(10分)
(3)结合材料,就文化遗产保护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历程与改革实践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法治中国将释放出“法治红利”,助推经济升级。
材料一: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2014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4年12月15日,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再审结果公布,18年前因为流氓罪、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的呼格吉勒图改判无罪。对于这个结果,专家认为,认定呼格吉勒图无罪,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实事求是、疑罪从无的法制精神,在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倡导依法治国这样大的背景下,人民法院坚守法制的精神,本着对法律负责,对事实负责,对当事人负责的精神,依法作出改判,充分体现了我们人民司法为人民,彰显了司法公正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司法机关应怎样发挥作用,助推法治中国的实现。(12分)
材料二: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这也意味着,从2015年开始,企业将面临着一个更严格的环保执法环境。由于新《环保法》增加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条款,加大了处罚力度,政府、企业等应该做好以下心理准备。一是原本企业是地方政府的“座上宾”,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来的,政府难免会对企业开一些“方便”之门,企业必须“断奶”;二是原本地方政府大包大揽,但新《环保法》规定了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如果违法一并追究责任;三是技术准备,企业时不时出现超标排放,理由是治污设施检修或损坏而临时停工等,按照新《环保法》要求,只要不达标排放就严惩,因此“该技术改造的就技术改造”、“该上环保设备的就赶快上设备”;四是对于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保法》还规定公众有举报违法企业等权利。
(2)结合材料二,请从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的角度,分析新《环保法》的实施对其有何意义。(14分)
12月19日,2014年度汉字出炉,“法”字在7000多条网友推荐词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年度汉字,“反腐”为年度国内词。去年,反映居民买房难的“房”字当选中国内地年度字。年度“汉字”和“词”的产生,表明( )
①人们的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的原因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