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想象、预见。下列对科幻小说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未来的预见只能是幻想
②科幻小说中的真理性认识往往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科幻小说的创造离不开对规律的深刻认识
④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是科幻小说创作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历时近4年,由薛其坤院士带领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组成的联合实验团队,尝试了1000多个样品,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重大科技发现,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成果是我国科学家协同创新、集体攻关、多次试验的一个成功典范。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水平的提高依赖于认识的进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古代没有照相机,古人的画像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来的。因此,经常会出现同一个人物往往有好几幅差别很大的画像。这表明( )
①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②画像创作的灵感源于人们的主观想象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③④
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4年江西文化事业大踏步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挤进全国前十名、文化影响力指数列全国第八,文艺创作成绩喜人,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该省新创的民族歌剧、广播剧等六项文艺作品分别获奖。歌剧《回家》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展示了江西文艺走出去的宏大气派。国家话剧院导演张奇虹说:“江西有尚歌尚舞的民族特点,作为民族歌剧来讲体现这个题材非常有利。希望更多地看到江西的舞蹈、歌剧、话剧、美术各个方面的展现,使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和欣赏到江西的文化。”
材料二: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看,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是文艺创作最广阔也最深厚的时代舞台。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进一步提升江西的文化自信。(10分)
(2)结合材料二,用实践的观点说明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避免作品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2分)
(3)根据我省的文化底蕴,请你设计两句宣传语,展示文化名片,推介江西。(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