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法制建设的决定、作为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一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实现了从法制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提出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荐你,坚持发展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材料二《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依法治国理论历史进程的哲学依据。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有什么现实意义?14分

 

(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从199年至今,我国立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不断完善依法治国的理论,有力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4分)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依法治国理论不断深化发展,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4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依法治国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向前发展(4分) (2)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要求。(2分)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3分)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威信。(3分)有利于防治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3分)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求索真理的历程就是认识论的有关知识,首先明确知识主要包括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认识的过程(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然后运用上述理论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进程,实现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本题考查角度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试题类型是意义类。对于此类试题要分主体、多层次、多方面总结和概括,常用的词语有“有利于”“促进”“增强”“提升”“巩固”等等。本题要从公民、政府、行政权力、社会等角度分析,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威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考点:求索真理的历程、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把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设立烈士纪念日以及开展烈士纪念活动(   )

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③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标志

④丰富了人生价值观的内容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查看答案

中国在哪里?我想,中国在屈夫子的峨冠中,在太史公的竹简中,在李太白的潇洒诗篇中,在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里,在黄土高原的秦腔怒吼中,在江南小桥的吴侬软语中,在谭词同的琴里,在梅兰芳的戏里…… 这说明(   )

①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②个性决定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④共性起主导和支配作用,个性依赖共性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查看答案

2014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刊登过一组百年来中国人表情的老照片清末的麻木和沮丧,民国的希冀和迷茫,新中国的亢奋和激昂,改革时代的自信和飞扬……哲人说“世间一切,尽在脸上。”透过国人表情这个独特的时代记录仪,我们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更为真切。这说明(   )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④社会意识的性质是由给社会的上层建筑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寓言故事《两驴吃草》“有两堆干草放在东西两边,两堆干草旁边各有一头驴,而这两头驴用一个绳子连着,而绳子的长度段短于两堆干草的距离,起初,两头驴为了自己吃到草,都用力去够离自己最近的干草,挣扎很久都没有够到,后来,两头驴相互合作,一同走向东边的干草,吃完后,又共同向西边的干草。”以下成语与此寓言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

①统筹兼顾               ②唇亡齿寒

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④和而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4年10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就要(   )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②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陈出新

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剔除传统文化,革故鼎新

④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