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人们无法把握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①画饼充饥 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③存在即是被感知 ④气者,理之依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④
2014年10月25日罕见的月全食天象亮相浩空,对于这次月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哲学是世界观和体方法论的统一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需要智慧,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
A.人的头脑 B.人类的意识
C.人类的书籍 D.人类的实践活动
2014年,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可以说,“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
科学认识“新常态”,更要积极适应“新常态”。
2014年,即便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可是,我们每月的工资似乎还不太够用,开销总在增加。从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向扩大消费的发展战略,鼓励消费,促进民生,但当消费支出更多了的时候,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李克强总理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政府要给企业松绑,把该做的做起来,把该放的放掉。从给钱、给项目、给政策不好使了到市场主体呼吁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应各归其位,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知识,阐释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的原因。(4分)
(3)综合经济、政治的相关知识,以“如何适应新常态 ”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8分)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他强调:“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国体与政体关系,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照搬西方议会制?(6分)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并说明怎样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