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 20世纪...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

2000年

2006年

2008年

2012年

0.21~0.27

0.4

0.463

0.469

0.474

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指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收入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材料 改革开放至今的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年这一数据是2.56倍,其后随着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到1983年这一数据降至1.82倍。20世纪90年代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总体变化不大,但到了1999年,随着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并引领工业化进入中后期,这一数据明显攀升。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二者之比为3.10倍。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讲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要让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针对材料对怎样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调节收入分配。调节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每个知识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因此,可从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分配制度、两个合理比重与两个同步提高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加以说明。 考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下是北京某大学2014年即将毕业的学生就择业问题发表的看法。

    同学甲我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找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同学乙我想考公务员,因为工作比较稳定、也更体面。

    同学丙只要留在北京,什么工作都可以。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并简要评析三位同学的择业观。

 

查看答案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专业人员匮乏、科技含量低,特色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相对较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企业怎样才能经营成功

 

查看答案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估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在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银发消费”市场的巨大商机也逐渐显现。 “银发消费”市场包括衣、食、住、用、行方面的产品消费需求,又包括医疗保健、护理服务等服务消费需求,还包括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可以带动一系列行业和产业的发展。

运用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说明开拓老年人消费品市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是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再分配中国家可以( 

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加大对失业补助的财政支出

A.①②       B.②③           C.          D.①④

 

查看答案

近年来,广东等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相继给当地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低收入者发放“民生红包”。这一举措(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正确处理了效率公平的关系

是对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内容的完善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