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

26分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和国人引以为豪的国粹代表,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0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20世纪初,京剧创作进入辉煌时期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被正式列为国粹,《沙家浜》等剧目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文革”后,京剧迅速失去观众。21世纪初,一场保护京剧的运动在全国展开,但是,与受众广泛的流行文化相比,京剧仍主要局限于中老年观众,“小众”现状未根本改变。

材料三时下盛行一种观点,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维护其原生态。京剧经过了数代人的传承,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大众审美需求,不断地进行了适应性调适、创新、完善乃至重构。京剧的保护不能将其完全“冷冻”起,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活态”保护。所谓“原生态”应是在今天的历史横断面上认定的“原生态”。

1结合材料一,说明弘扬京剧艺术的意义。6分

2有人认为京剧虽经典但“小众”,与色彩斑斓的流行文化相比,它将逐渐失去市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8分

3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我们应如何对京剧进行“活态保护”。12分

 

(1)(6分) ①京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对研究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3分) ②京剧艺术属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京剧艺术,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树立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3分) (2)(8分)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2分) ②流行文化,只要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它就会有市场,可能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2分) ③但是,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化产品,可以共存共荣于文化市场,不是此进彼退的关系。真正有生命力的传统艺术,只要能与时俱进,创新内容和形式,就可以永葆文化魅力。(2分)④如果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不被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这样的文化产品最终会失去市场。(2分) (3)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保护京剧艺术,必须立足于实践需要,反映时代的变化和要求。(4分) ②京剧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对京剧艺术进行保护同时,要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特点。(4分)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保护京剧艺术,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弘扬京剧的意义,对于意义类试题要按照从直接到间接,从微观到宏观的原则,常用有利于、促进、增强、提升、巩固等词语描述。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故本题考查的是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2)本题是辨析题,对于辨析题,既要看到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又要分析观点的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当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故京剧虽经典但“小众”有合理性;我们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作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我们要倡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故观点存在不合理性。 (3)本题考查“寻觅社会真谛”的相关知识,题目类型属于措施类。首先我们要明确寻觅社会真谛包括的知识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结合“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等材料具体分析如何保护京剧。 考点: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倡导大众文化、寻觅社会的真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一目前,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法律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司法不规范、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解决好材料一中的问题。8分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8分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

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10分

 

查看答案

1G4G,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1G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2G手机有了短信、WAP上网等功能,3G手机数据传输速度大幅提升,能够提供网页浏览、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功能,而到了4G时代,相关技术会把宽带互联网搬到手机上,将手机变成一个接入网络的终端,其通话功能仅仅是附带功能。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

人类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善提供物质条件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实践创新与认识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强调,要完善奖惩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哲学依据是(   )

思维决定存在,守信创造卓越人生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包含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学术型人才高考,即现行的高考,两种模式分开进行。这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不管选择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这一做法(   )

承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坚持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其特殊性

充分尊重了人才的个体差异,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看到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故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其对立面转化  ②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③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