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达到54.9%,相对于20...

材料一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达到54.9%,相对于2010年的52.3%、2011年的53.9%有所提高。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根据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韩国约为11本,法国为8.4本,日本为8.5本,美国为7本。2012年没有读过书的人群中有42.8%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高达35.8%的人不读书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

材料二2013年5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瑞士参观访问。一位瑞士大学生问他,作为中国总理是否还有时间读书。李克强笑着回答,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总理曾在追忆自己的燕园生涯是说“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温家宝同志也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当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说为什么两位总理都如此重视阅读。12分

 

(1)材料一反映了2010—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逐年上升,但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4分)读书时间和读书习惯缺乏成为影响国民读书的重要因素。(4分)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重视阅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4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读书能使人获得知识,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4分)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多读书有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自身的素质;(4分)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有利于塑造人生。(4分)(答对任意三点即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属于材料型的描述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思路类似于图表题。通过材料中数据的比较,既要看到阅读率逐年上升,又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读书的习惯。 (2)本题明确了答题的范围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题目类型是原因类,解答时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分析。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影响的内容、影响的特点和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然后围绕这些理论分析重视阅读的现实意义。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9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犬儒主义与投机主义比道德损坏更可怕》,批《甄嬛传》以恶抗恶腐蚀社会道德。提出影视创作要学习韩剧《大长今》的宣传主题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这启示我们(   )

A.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真实再现

B.文学作品要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反映作者的审美取向

C.文学创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

D.文学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而进行的特殊生产活动

 

查看答案

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步而在道德上没有进步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明  

A.科学文化比道德重要

B.加强科学文化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

C.科学文化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D.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查看答案

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赋、散文、楹联、书法以至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查看答案

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文学、电商、留学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据估计莫言此次获奖,将带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留学市场的发展。这说明(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性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微课”依托新兴媒体,以“短小精悍”的风格,正迅速走人发达城市的学校教学活动“微电影”同样依托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走入公众生活。这说明  

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