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 时间 会议 内容 1978年 ...

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

时间

会议

内容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1997年

十五大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7年

十七大

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

十八大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探索历程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6分)

(2)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过程。(6分)

 

(1)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要求不断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 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探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义务。(每点2分,正确答出3点给6分) ①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连续探索并不断升华,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分) ②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过程,既总结我国实践并具中国特色,又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 ③中国共产党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没有照搬照抄,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是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设问中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本题主要是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要从党的地位和性质、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法律的尊严等角度进行分析; (2)从辩证法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一道哲学试题,中共党员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过程,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探索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特色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这就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总结我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就体现了创新的观点就是辩证否定的观点。 考点:党的领导、中共党员的地位、依法执政、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否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启示我们(   )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②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人生价值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④坚持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改变不了遗弃行为,但要改变结果”,许多地方通过设立弃婴安全岛来收容被遗弃的婴儿,让他们也享受到社会的温暖,更能健康成长。这体现了(   )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哲学是人生的向导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管子》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这些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   )

A.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看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C.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D.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查看答案

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大多是“非黑即白”:只有标准答案是对的,其他答案则不被允许和接受。长此以往使得我们只求被动接受“标准答案”,不敢尝试新事物。这给我们的反思是(   )

A.应善于寻找新思路,适度否定现存一切事物

B.要以创新思维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推动教育的发展应创造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律

D.需在实践中推翻真理,实现真理的自我超越

 

查看答案

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 变成“I’m  possible!”。下列说法中与之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