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具有1800年历史的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
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有关机构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珠算的功能,赋予其更多新的时尚元素。
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变化。(10分)
从2013年1月以来,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面对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应对雾霾天气,人人有责。增强低碳生活理念,提倡绿色出行;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日积月累就会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呼吁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是“守护”环境的重要法宝。
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雾霾?(10分)
以下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你从诗中看到哪些东西变化了,哪些东西没有发生变化?(2分)
(2)运动和静止各有什么特点?(4分)
(3)归纳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分)
一鞋厂推销员甲到某国去推销鞋子,发现某国多数人不穿鞋,认为鞋子在此地不会有销路,就打道而回。另一鞋厂推销员乙也来到这一国家,发现同样的情形,但他预测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长依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结果该厂获利丰厚。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唯物论的知识回答:
(1)面对同样的实际,甲乙两个推销员得出的不同结论是什么?(2分)
(2)他们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6分)
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而今,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B.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实践能够破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