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以下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以下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你从诗中看到哪些东西变化了,哪些东西没有发生变化?2分

2运动和静止各有什么特点?4分

3归纳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分

 

(1)诗一:变化的是时间和人,没有变化的是乡音。(1分)诗二:变化的是家乡的人事,没有变化的是门前镜湖的碧水。(1分) (2)运动时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2分)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分) (3)关系:马克思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1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1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分) 【解析】 (1)需要考生熟悉这两首诗词的中文思想,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感情。第一首诗说明了时间变化了乡音没有改;第二首诗词说明人在发生了变化,但是周围的客观事物在没有发生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特点是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都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都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考生按照教材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鞋厂推销员甲到某国去推销鞋子,发现某国多数人不穿鞋,认为鞋子在此地不会有销路,就打道而回。另一鞋厂推销员乙也来到这一国家,发现同样的情形,但他预测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长依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结果该厂获利丰厚。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唯物论的知识回答

1面对同样的实际,甲乙两个推销员得出的不同结论是什么?2分

2他们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6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而今,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B.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实践能够破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查看答案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查看答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还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据此回答下列小

1.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