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12年,它所评选出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人们感到震撼的精神力量。此评选活动的开展( )
①发挥了先进人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②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抵制和依法取缔落后腐朽文化
③有利于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④有利于全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地的观众,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了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这说明( )
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②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③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孙中山的“吾志所在地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下列与之一致的是( )
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软实力”是同由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看到了( )
A.国家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
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和重要性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公元前140年张骞出使西域发轫,古丝绸之路,这条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融汇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在随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书写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中国的五彩丝绸、精美瓷器等商品,造纸、印刷等科学技术翻过重重高山、茫茫戈壁源源不断地经由中亚传入欧洲,而原产于中亚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也远渡漫漫沙漠、无垠草原传入中国。在此过程中以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共享和平为文化品格的丝路精神逐渐形成,并以其独特魅力被广为传承。
又是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这条沉寂的商贸古道,因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沿线各国、尤其是地处古丝绸之路核心区域的中亚各国对此强烈响应。他们受中国发展激动,强烈希望能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希望借助中国的技术、资金优势,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此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是国内发展的现实需要:消化产能过剩、统筹区域发展、破解能源紧缺,乃至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需要强大杠杆方能撬动。因此,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新的国家经济和外交战略,既是对历史血脉的有力接续,对世界发展的果敢担当,也是对现实机遇的主动把握。
应如何有效启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发展引擎?有关人士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域内各国尽心合作,实现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个“相通”。
当有人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声欢呼时,也有有识之士冷静指出,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路精神才是成就传奇的关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弘扬丝路精神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10分)
(2)有人说,态度决定高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沿线有关国家的认同和协作。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有关国家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持有的“态度”。(12分)
(3)当前,青少年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知晓程度还不高。西部某省重点高级中学准备对学生进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宣传教育,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为该校提两条建议,并简述理由。(4分)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有关各方的积极参与。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有关各方应如何积极参与,完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2分)
(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驾护航。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完善的法治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1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