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人人口熟能详的神来之作。回答下列问题
1.“遥看瀑布挂前川”,有人评说其意境全在一个“挂”字上,因为一个“挂”字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这就是( )
A.静者静动、动不舍静 B.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C.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D.方动方静、方静方动
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神来之笔( )
①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来源于诗仙的创意和天分
③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④意识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这句格言的哲学寓意是( )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庄子强调顺应天命,无为而治。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庄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荀子是主观唯心主义
B.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
C.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庄子强调要顺从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李白的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表达了古人不能登月的遗憾。2014年11月1日,首次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上九天揽月”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说明( )
①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具有循环性和无限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