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哲学烤不出面包,酿不成美酒,更无法变作金钱,但它可以给人以智慧。这启示我们( )
①物质可以变精神,但精神不可以变物质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③世界观决定社会和人生的进展
④哲学能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A.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分)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如今,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重新崛起。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提出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入手,形成跨区域大合作格局。这表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已由学术.局部和部门层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外交战略的高度,体现了中共18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10分)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有人说,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这一观点。
(10分)2014年6月18日, 福建省委、省政府颁布了《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真正的城镇化,不是筑起千城一面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打造充满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新型城镇化要更加强调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优化,更加注重市场创新驱动,为撬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既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又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富有福建特色的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请你为该我省发展特色“城镇化之路” 建设“美丽福建”提出建议。
(10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而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必须做到三点:第一,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其次,还得让老百姓敢花钱;第三,还要解决放心消费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