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的历史,就是灾难与发展共存的历史。尽管包括强...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的历史,就是灾难与发展共存的历史。尽管包括强烈地震、暴风行、疾病肆虐等许多灾难已经过去百年之久,它们给我们心灵所造成的创伤,依然在隐隐作痛。尽管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人类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准确预报,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然而,人类正是在灾难面前和与灾难的搏斗中,不断地步入更高的文明时代——因为地震,我们不断发明更好和更先进的预测和预报仪器;因为瘟疫,我们发明了一种又一种的疫苗和新药。

   我们深信,无论怎样的灾难,都不能令人类退缩。灾难只能令我们思考,赋予我们更高级的头脑和更坚强的毅力。而人类,也在与灾难的斗争中,一步步走向新的文明。

1)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类尚不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准确预报的原因。(8分)

(2)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说明我们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10分)

 

(1)①实践具有历史性,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正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准确预报。(4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类还不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准确预报:从认识的主体来看,既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还与地震本身的复杂性、变化性有关。(4分) (2)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应对自然灾害,要取得积极效果,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4分)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应对自然灾害,就要掌握其规律,预见其发生,防范其破坏;要积极利用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减少损失,变害为利。(4分) ③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我们既要反对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观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说明人类尚不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准确预报的原因。本题的切口不大,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明确认识论范畴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它主要包括实践的观点、认识的观点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以从中获取答题的有用信息。本题设问中“人类尚不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准确预报”,强调的是人们对破坏性地震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可从实践的历史性特征方面去分析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故学生还可从认识的主体以及认识的对象等方面去分析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本题的切口较小,直接考查学生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阐明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的具体内容,这里既要对世界观内容进行阐述,也要据此得出应对自然灾害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要求;其次,学生从本题材料中“人类正是在灾难面前和与灾难的搏斗中,不断地步入更高的文明时代”、“灾难只能令我们思考,赋予我们更高级的头脑和更坚强的毅力”等,启示学生可从应对自然灾害,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的特征以及认识的反复性等相关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谈谈怎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9分)

 

查看答案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哲学基本派别角度看,材料中分别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简要分析其基本主张。(8分)

 

查看答案

伴随神飞船安全返回的还有人参、福建名茶、茄子、番茄、黄瓜、西瓜等种子。航天育种,是指利用空间环境中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诱使农业生物遗传变异,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获得优良农作物品种的过程。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通过百度对“金融危机预测”进行搜索,可以获得近400万条相关内容,也许正是因为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变幻莫测,才吸引更多的人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从哲学上看,这一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   )

A.正确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可以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复苏

B.透过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C.对金融危机的正确认识是世界经济由衰退转向复苏的根本动力

D.通过不同的研究成果深入感受金融危机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查看答案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下列对古诗词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

①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叶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