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慕课,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具...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慕课,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互动的特点,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在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方面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慕课课程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一门课程可同时容纳数万人学习,学习者不分国籍,可24小时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还可通过讨论等方式交流学习体验。对于学习者而言,慕课让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修世界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因此,从2008年全球第一个慕课的2300个注册用户,到目前主要几大慕课平台的数百万用户,短短几年间,慕课就经历了从悄然无声到井喷的变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慕课为什么能推动文化传播与创新。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依托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课程信息,有力地推动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4分) (2)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慕课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互动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4分) (3)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慕课使学习者有机会吸收学习来自世界的优秀文化知识,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慕课推动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原因。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核心信息的能力,通过解读设问和材料,在知识限定范围内,首先,慕课,是一门课程,属于教育范畴,可运用教育对推动文化传播的作用,即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个知识点进行知识切入;其次,慕课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课程,它依托于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所以从这个信息解读,可以解读出大众传媒的重要性和科技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两个知识点;最后,慕课的特点容纳数万人,学习者不分国籍,则慕课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回扣设问,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就是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不少发达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战略。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大肆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前,我国处于维护文化安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为此,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材料二一个强大的中国,必须拥有引导世界文化的力量。而文化的力量,首先表现为我国有多少文化产品能够出口到外国,并使外国的消费者对我国的文化产品产生消费依恋心理。而这需要文化产品不仅有我们的特色,更要有创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为政府如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提三点建议。(6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查看答案

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人类成功探索月球,要正确处理好(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查看答案

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

 

查看答案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陆九渊则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两人的观点(   )

①都坚持意识第一性,但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

②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③折射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④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