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1978~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对比 年份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材料一1978~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对比

年份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A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B)

城乡人均收入比

(A/B)

1978

343.4

133.6

2.57

1995

4283.0

1577.7

2.71

2000

6280.0

2253.4

2.79

2011

21810.0

6977.0

3.13

材料二未来五年,我国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众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4分)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8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的举措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8分)

 

(1)反映的经济问题:材料一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很大提高,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4分) 解决措施: ①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 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每点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针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的举措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国家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就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同,维护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公平,正是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每点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属于经济图表题,做图表题要“三看”:看标题、看数据、看注释。细看标题,记住关键词,有助于看懂图表、规范语言。而表格内的数据,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尤其注意数据的横向对比找差距和纵向对比找变化;注释是对图表的限定和补充,也是答案的来源之一。要用概括性的语言准确地把比较对象发生的变化写出来,同时不能忘了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具体到本题:纵向对比: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城乡人均右支配收入都有很大提高。横向对比: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本题要求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即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根本课本这一知识点回答即可: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2)本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的举措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题型属于体现一类主观题。本题的切入点是国家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等角度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等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8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对2000名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虽然有37.4%的人对目前的就业或工作表示“信心不足”,但仍有53.0%的人表示“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国内的教育一直比较强调‘硬实力”,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而在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下,青年应该着重培养“软实力”——包括心理调整能力,科学思维的决策判断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向上看,同时要转变就业观念,学会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1)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劳动者为什么要就业?4分)

2)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劳动者应树立怎样的就业观?4分)

 

查看答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   )

A.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B.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辩证关系原理

C.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查看答案

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说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查看答案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查看答案

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