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978~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对比
年份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A) |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B) | 城乡人均收入比 (A/B) |
1978 | 343.4 | 133.6 | 2.57 |
1995 | 4283.0 | 1577.7 | 2.71 |
2000 | 6280.0 | 2253.4 | 2.79 |
2011 | 21810.0 | 6977.0 | 3.13 |
材料二:未来五年,我国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众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4分)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8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的举措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8分)
2008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对2000名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虽然有37.4%的人对目前的就业或工作表示“信心不足”,但仍有53.0%的人表示“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国内的教育一直比较强调‘硬实力”,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而在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下,青年应该着重培养“软实力”——包括心理调整能力,科学思维的决策判断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向上看,同时要转变就业观念,学会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1)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劳动者为什么要就业?(4分)
(2)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劳动者应树立怎样的就业观?(4分)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 )
A.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B.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辩证关系原理
C.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说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