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震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从四川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再到2014年8月3日的云南鲁甸地震,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关于人类能否准确预测地震这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雅安地震发生后,网上一条18岁学生提前3天预测地震的消息引起争议。对此,有专家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3天预测出来,那是绝不可能的,只能是凑巧……”该专家对于预测地震可能性的明确表态是( )
①错误的,他否认了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②正确的,他做到了从当前科技水平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错误的,他否认了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发现客观规律
④错误的,他否认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他建议,“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关于地震的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终有一天人类能够做到预测地震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能正确改造规律
C.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能够在未来做到预测地震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人类会做到科学预测地震
3.有人认为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研究地震科学,深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这是因为( )
A.地震科学是人们从事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B.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正确指导
C.马克思哲学是进行地震科学实验的基础
D.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014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新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来看,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的依据是( )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喝上干净水是我国干旱地区农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我国开展10多年来的援建“母亲水窖”活动是将雨水集到水窖储存,配备专用的雨水净化器,让干旱地区农民喝上干净水。“母亲水窖”的创意( )
A.源自人们的科学想像和思维创新
B.说明实践的结果由认识主体决定
C.说明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D.说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道路决定命运”“旗帜引领方向”。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道路、举旗帜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有( )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②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③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我国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生产反季节蔬菜。由此可见(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规律既能被发现,也能被创造
美国华盛顿儿科医学中心2013年6月利用3D打印技术,用“塑料”打印出了一颗人类的心脏,并使这颗心脏能像正常人类心脏那样跳动,3D打印技术的神奇不得不让人感叹。这说明( )
A.科技发展不断改变着事物的固有属性
B.科技进步提高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科技发展提高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D.科技发展使电脑具有创造物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