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每年10月,国庆与重阳节往往不期而遇,今年仍不例外。 材料一:国庆、重阳将至,某...

每年10月,国庆与重阳节往往不期而遇,今年仍不例外。

材料一国庆、重阳将至,某市文体新广局提前谋划,精心准备八大群众文化活动惠民。各街道同时开展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迎国庆,度重阳,话双节,谈敬老,处处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气氛。

材料二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为庆祝这一节日,有的地方又搞起了百叟宴、千叟宴,又是打电话又是发请贴,把“守旧”和“复杂”全占了。看来重阳节也该“崇洋”,多借鉴国外节日的过法,保住我们自己的节日。

(1)结合材料,分析人们为什么要庆祝民族节日?(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8分)

 

(1)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有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2)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推动我国。(2分)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民族节日,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人们为什么要庆祝民族节日。关于民族节日的重要性,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具体即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有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关于文化创新,教材有明确的理论表述,具体即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推动我国;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记忆,准确表述。 考点:本题考查民族节日、文化创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出了“四室一场一园”(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和村落小公园)为内容的“村落文化宫”建设目标和标准,并且每年从市财政中拨出专项基金加以扶持。。经过多年的努力,“村落文化宫”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带来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改变了农民的落后观念,而且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社会风气、公共卫生和人际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建立“村落文化宫”对于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10分)

 

查看答案

“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查看答案

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也呈多样性。对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

B.各民族文化相互独立

C.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渐趋相同

D.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查看答案

中医形成的过程是中华优秀文化与人体生命现象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医是医学科学,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动静结合……等中医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表明(   )

①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前沿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医理念蕴含着实用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④中医理念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意识的完美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福州月·中华情”2012央视中秋晚会在福州市华美开演,晚会节目在设置和立意上扣紧一个“福”字,许多典型的福州符号搬上舞台。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民族之瑰宝,中华之骄傲

D.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