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州市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尹涛就“亚运经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州市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尹涛就“亚运经济”话题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亚运会将为广州新增投资和消费领域的30多万个就业岗位,额外增加消费支出19亿元,为广州带来45.0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旅游业的总收入增收大约为七八亿元。亚运会还将大大促进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广告业、现代农业、商业都将从亚运会中获益。 

    通过举办亚运会,把广东人的优秀传统品格进一步发扬光大,塑造广东人热情好客、文明有礼、开放包容、尊重规则、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等良好形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分析广州举办亚运会的重要意义。10分

 

(1)一定的文化给予一定的经济重大影响,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亚运会作为文化盛会能够扩大就业岗位、消费,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和旅游业增长。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突出。亚运会能够促进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广告业、现代农业、商业发展。 (3)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举办亚运会,能够丰富广东人精神品格,增强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力量,推动广州人更加良好形象形象的形成与素养的提升。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分析广州举办亚运会的重要意义。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以及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材料及设问来确定答题的具体方向。设问中“广州举办亚运会”属于文化现象,广州举办亚运会的意义其实就是在强调文化的意义。题中材料“亚运会将为广州新增投资和消费领域的30多万个就业岗位,额外增加消费支出19亿元,为广州带来45.0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旅游业的总收入增收大约为七八亿元”,启示学生可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方面去分析说明;题中材料“亚运会还将大大促进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广告业、现代农业、商业都将从亚运会中获益”,启示学生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角度去分析说明;题中材料“通过举办亚运会,把广东人的优秀传统品格进一步发扬光大,塑造广东人热情好客、文明有礼、开放包容、尊重规则、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等良好形象”,启示学生可从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爱国主义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懈奋斗,并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和平与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乃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充分说明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就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热爱祖国已成为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自觉行为    ④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下列各项能印证这句话的是  

A.2013年9月中旬,海峡两岸同胞在台湾北港朝天宫举行拜谒妈祖活动

B.2013年12月2日,中国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C.2013年12月3日,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北京举行

D.2014年1月3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

 

查看答案

有一种精神,它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这种精神是________精神。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查看答案

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