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1根据表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3分                      

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

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各写一点即可

①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 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

②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③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材料二  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8

 

(1)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我国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分)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2分)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2分)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原因类。针对题中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对应相应文化生活理论找出具体举措所对应的依据,具体即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的途径,题目类型体现类。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材有明确表述,即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以我为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对应上述理论,结合清明文化的创新,具体组织相应的语言进行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遗产、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创新途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中共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

1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6

材料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5

 

查看答案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 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9

 

查看答案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 “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查看答案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