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 )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 ④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为学习政治生活“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这节课,小东在网上搜集到以下素材:①某中学通过网站向本地政府的环保工作提出建议 ②一些村民积极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为顺利抓获通缉的犯罪嫌疑人创造了条件 ③某选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中投下神圣的一票 ④某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在亚运会上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若分别按权利和义务对以上素材进行分类,正确的是( )
A、①②为一类,③④为一类 B、①③为一类,②④为一类
C、①④为一类,②③为一类 D、①②③为一类,④为一类
2011年,杭州市规划局就一起“绿地变高楼”事件,举行了一场听证会。本意是听取周边居民的意见,没想到这场官民之间的对话不仅没有达成满意的结果,最后竟演变成一场闹剧,面对着居民种种犀利的提问,官员避而不谈,最后不顾现场居民的强烈反对,单方面宣布会议结束,“落荒而逃”。与组织者意图总能实现的“逢听必涨”和“逢听必胜”相比,杭州这次有失“常态”的听证会,被网民奉为民智开化的体现和民意的胜利。居民参与听证会是在( )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政府的决策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 )
A、赋予公民充分的知情权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C、召开信息发布会 D、决策机关审慎用权
下列关于我国选举方式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选举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
B、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是由间接选举产生
C、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
D、等额选举必然影响选民的积极性,不应采用
选举方式的确定,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①物质生活条件 ②国家性质 ③选民文化水平 ④候选人的结构构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