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分)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文化形式?简述这种形式的作用。(5分)
(2)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14分)
2013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本届非遗节的主题为: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非遗保护有利于( )
①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③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趋同 ④展示民族优秀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是2013年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之一。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 )
A.区域性 B.独特性 C.整体性 D.民族性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时倡议将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今后3到5年,中国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中国、东盟双方在文化交流中要实现共赢,应该( )
A.平等交流、和睦共处,认同外来文化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汲取外来文化
C.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 D.取长补短、积极创新,弘扬传统文化
俗语说:“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该俗语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这主要表现为中华文化( )
A.求同存异 B.兼收并蓄 C.推陈出新 D.博大精深
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和积累的民间文艺品类繁多,构成了一副异彩纷呈的壮美画卷。这表明(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④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