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室,采草以和...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室,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东汉思想家王充批评的这种人

A.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解析】 试题分析:题意强调了对木、对草的认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室,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也就是没有将对草木的认识用于实践,也就是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答案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因此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①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若何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风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太空将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

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C.存在决定思维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查看答案

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了粗放型经营的不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十二五”规划更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重点任务。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哲学是给人智慧的科学    

B.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C.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D.哲学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