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但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情志活动过久,超过人的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会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说明( )
①外部刺激是导致情绪变化、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②健康状况因“七情”变化超过一定限度而向其对立面转化
③要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
④“七情”是否成为致病因素是由主体因素的调适能力决定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3年3月21日,欧洲航天局公布了根据“普朗克”太空探测器传回数据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这幅图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验证了宇宙标准模型,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与现有宇宙理论假说的不同之处,科学家据此对宇宙的组成部分有了新的认识。这说明
①太空探测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 ( )
②太空探测器具有复原宇宙演变历史的思维机能
③认识正确与否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
④理论假说会把人类的认识活动引向歧途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如果西方是苹果,中国是橘子的话,那么苹果是解释不了橘子的。当然,橘子可以学习苹果,因为大家都是水果,但是必须明白,橘子学习苹果的目的不是自己变成苹果,而是把自己变成更好的橘子。这启示我们(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二者相互连结
C.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看到主要矛盾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每一个改革者必须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就是要( )
A.统筹兼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承认矛盾,在分析解决矛盾中促进事物的发展
C.抓住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D.把握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毫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木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恩: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创造或改变条件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③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
④“未病”与”“已病”不存在严格界限,治“未病”与治“已病”不应有所区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横溪溜泽,有时行径丛林。”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花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B.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阊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
C.寒江譬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