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

2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达到了52.6%。但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材料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当前,过于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城镇化建设,而不尊重市场规律,盲目扩张工业园区,“被城市化”、“造城运动”时有出现。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哲学依据。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城镇化建设要注意保留原始村貌的道理。10分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权力的行使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9分

 

(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们要立足实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4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和设计思路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4分) (注:若考生用“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具体与历史的统一”等观点可酌情给分) (2)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原始村貌的保留,有利于增强本地区的凝聚力。(3分)②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原始村貌的保留,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分)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始村貌的保留,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发展的促进作用。(3分)④文化具有多样性。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保留原始村貌,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从而实现共同发展。(2分)(注:若考生用其它观点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①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了解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的原始村庄原始风貌,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3分)②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法性,使城镇化建设真正改善居民生活,经得起人民、历史和实践的检验。(3分)③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民主和法制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政府滥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城镇化建设。(3分)(注:考生如从“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保障人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用制度管权,健全质询、问责等制度”等相关内容作答,都可酌情给分,但最高分不得超过9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哲学依据。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设问中的“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限定。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这里使用的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然后考生结合材料进行具体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城镇化建设要注意保留原始村貌的道理。考生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本题属于原因类或体现类的解答题;二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角度分析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原始村落的保护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其次可以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再次可以从传统文化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最后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征的角度分析说明其作用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权力的行使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考生分析时,首先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本题的设问指向是如何做类的解答题;二是知识限定是政府权力的行使的有关知识。考生分析说明时,可以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至2013年中国与德国双边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贸易额

1150

1378

1424

1690

1611

1616

注:中国是德国第三大投资项目来源国,德国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在华投资领域主要为汽车、化工、发电设备、交通、钢铁、通信等,大部分为生产性项目,技术含量高,资金到位及时。

材料二 2014年3月,中国和德国签署了节能环保项目“打造中德金属生态城”的双边合作文件。揭阳原是中国的五金基地市,金属产业有7000多家企业,但这些企业分布零散,处于产业链底端,粗放式发展,污染得不到解决,发展空间受限。在市政府的组织下,民企抱团发展,用资本运作的方式投资建设金属生态城项目,开展与德国的合作,探索“政府指导、市场主导、协会组织、生态先行、产城融合、国际合作”的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该项目把体制创新作为最大突破,突破传统园区建设管理模式。

材料三 2014年5月7日,揭阳市领导在调研时强调,要全面加快中德金属生态城建设:一全面加快园区所有项目的建设,重点加快金属表面处理生态园区、德国落户企业、叶绿宝资源再生基地项目和五大中心建设;二全面推进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相关配套;三做好园区的线路优化和植被保护;四进一步做好对德合作和招商引资工作;五继续大胆探索创新机制体制,把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具体化,把中德金属生态城打造成全国机制体制最灵活、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田等。

1 请说明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4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德金属生态城是怎样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的?9分

3 结合材料三,运用矛盾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全面加快中德金属生态城建设。12分

 

查看答案

下列对成语、俗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A画龙点睛——分清矛盾的主次要方面

B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C水到渠成——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我在故我思——物质决定意识

 

查看答案

边漫画告诉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雾霾天气无法避免

B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才能正确解决雾霾现象

C联系是客观的,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D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

 

查看答案

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段爱平,入选了“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57岁的她,15年如一日,一秉至公,努力改变乡村面貌,为村里建学校、敬老院,修泄洪渠,她的食道癌早已转移至淋巴,可她吃上几颗止疼药就又奔波在村里的沟沟坎坎。她的事迹

①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②体现应该只顾社会价值,舍弃自我价值

③彰显了劳动和奉献的价值

④表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A①②            B③④           C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4年五一后,浙江义乌首批年薪30万聘任制公务员的上任,这一改革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有的专家认为这让“铁饭碗”活起来,能为政府提供专业人才;有人对高薪存在质疑;有人则认为有可能滋生用人腐败的现象。这说明

A人们因为立场和实践不同,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一定不同

B人们对事物的反应是由主观决定的

C事物的性质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D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社会的反响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